行业动态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动态

重磅!存款利率上限松动,银行拉存款竞争或加剧,贷款利率将大概率上行

2018-04-16

4月13日,据外媒路透社报道,中国正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三位消息人士透露,中国央行拟允许商业银行适当提高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按银行的规模分批进行。


这意味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再下一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隐性干预逐渐减少,将对银行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一位消息人士称,“易行长博鳌论坛已经释放信号了,这个并不是部分市场声音争论的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是适当放松软约束,允许存款利率更多浮动。”


周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分论坛上就是否上调利率的问题这样回应:



一位银行高管认为,当前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比较好的时间窗口,现在强监管包括流动性新规、即将出来的资管新规等,都令银行面临比较大的负债压力,需要积极争夺存款。


2015年10月,中国央行宣布取消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浮幅度限制,理论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但实际上,存款利率仍然存在窗口指导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软性管制。


据了解,国内大部分区域的存款利率上限是基准的1.5倍,但各地央行执行起来仍有差异,比如央行华东某分行就要求辖内银行存款利率不得超过基准的1.45倍。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当中,为防范恶性竞争和高息揽储,央行牵头在全国、省级和市级建立了三级市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并对自主定价能力较弱的中小金融机构进行了定价模板、定价方案等方面的规范和指导。


根据央行《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定价模板》,中小银行存在一定的存款利率调整空间,而且不同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区域调整点差;此外,在MPA(宏观审慎评估)七项考核中,第四项是”定价行为”,根据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给出的评分对商业银行定价行为进行评定。


对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贷款利率继续上升概率大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认为,易纲所说的“最佳策略”,并不是指在短期内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是减少对存贷款利率的隐性干预,真正意义地逐步放开利率的上限。


我国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一直在不断进化完善。张旭表示,“当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过去”产生出了一些改变,而在“未来”这个机制仍会不断进化。


具体来说,在“过去”的货币政策实践中,OMO操作利率总是依附于存贷款基准。通常是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之后,央行会跟随性地调整OMO利率。因此,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感受是相同的。


自从2017年初开始,上述机制出现了改变:央行一直没有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对OMO+MLF利率进行了多次调整。在这个机制中,对于贷款加权利率的影响主要通过金融市场以及银行的FTP的定价机制进行。


“但是,由于央行仍隐性限制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因此FTP对于贷款实际利率的传导作用非常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去年债券市场出现了剧烈的调整,而实体经济的增长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张旭说。


张旭预计,央行会允许政策紧缩的压力更多地传导至实体经济层面。但是,过早地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将释放出强烈的紧缩信号,并于当前的金融监管政策、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政策的影响相叠加,其影响难以控制。


对银行的影响:息差未必下降,但竞争更加激烈


外界对于存款利率实现市场化的一个担忧是,在负债荒的背景下,银行出于拉存款的压力,会竞相抬高存款利率,进而导致银行存款成本提升和净息差的收窄,对银行的盈利水平造成负面影响。


国信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剑认为,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看,国外的经历通常是在货币宽松的时候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最终放开。这时,往往是房地产、能源、大宗、证券等资产价格表现不错的时候。


然后,存款利率在放开后开始上升,当然是侵蚀息差的(同时,因为是宽松时期,息差本身也是较薄的)。银行为了保住息差,开始铤而走险,寻找一些高风险的领域去投放信贷,获取更高的收益。这时,各国银行业总是不约而同地选择房地产贷款,因为房地产价格此时正在上涨。所以,我们观察到,各国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息差都没怎么下降,这个原因是重要的一方面。


然而,等货币宽松期结束,央行收紧银根,房地产风险暴露,此前为了保息差而开始浪的银行,就开始出事了。“因此,利率市场化带给银行的风险,不是因为银行息差没了导致亏损,而是自己作死的”。


因此,王剑认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银行业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别让银行干坏事。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尤其提防银行股东层、管理层制订不切实际的考核任务。此外,监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极为重要。


来源:券商中国、新浪财经、华尔街见闻

作者:孙璐璐